判断AI-TEK转速计探头(电磁感应式、霍尔效应式)的感应距离是否合适,核心是 “以信号稳定为核心,结合型号特性 + 实测验证"—— 既要遵循原厂推荐的间隙范围,更要通过信号检测、运行状态观察确认实际适配性,避免因距离不当导致无信号、转速波动等问题。
以下是分类型、可落地的判断方法:
探头类型 | 典型型号举例 | 原厂推荐感应距离范围 | 核心影响因素 |
---|---|---|---|
电磁感应式(无源) | 70085 系列、70093 系列 | 0.5-2mm(常用 1mm) | 需搭配导磁旋转部件(如钢齿轮),距离过远磁通量不足,过近易碰撞 |
霍尔效应式(有源) | 900 系列、910 系列 | 1-5mm(常用 2-3mm) | 需搭配带磁钢的旋转部件,距离容忍度更高,过远磁场弱,过近无影响(但需防碰撞) |
操作建议:若找不到手册,可通过 AI-TEK 查询型号参数,或联系供应商获取 “间隙推荐值"—— 这是判断距离是否合适的基础依据,后续实测需围绕该范围展开。
小间隙(0.5-2mm):用塞尺(如 0.5mm、1mm、2mm 规格)直接插入探头前端与旋转部件之间,确认能顺畅插入且无明显松动(如插入 1mm 塞尺有轻微阻力,说明间隙约 1mm,符合电磁感应式推荐值);
大间隙(1-5mm):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探头前端到旋转部件表面的垂直距离(需多测 3-4 个点,避免旋转部件偏心导致的间隙不均)。
确保 “垂直测量":探头需与旋转部件表面垂直(若倾斜,实测间隙会比实际大,导致信号弱);
排除旋转部件偏心:若旋转部件(如齿轮、带磁钢的转轴)有偏心,需以 “最大间隙不超原厂上限、最小间隙不低于下限" 为标准(如齿轮偏心 0.3mm,原厂推荐 1-2mm,则调整基础间隙为 1.3mm,确保旋转时最小间隙 1mm、最大间隙 1.6mm,均在范围内)。
合格标准:幅值≥1V(部分型号要求≥0.5V),且波形完整无明显失真(无削波、无杂波);
若幅值<0.5V:说明距离过远,需适当减小间隙(如从 2mm 调至 1.5mm),直至幅值达标;
若幅值忽大忽小:可能是距离过近,旋转时齿轮轻微碰撞探头,需增大间隙 0.2-0.3mm,同时检查旋转部件是否有晃动。
合格标准:转速值无频繁波动(如设定 300rpm,显示在 295-305rpm 之间,偏差≤±2%);
若转速频繁跳变(如从 300rpm 突然降到 0 再回升):大概率是距离过远,信号时断时续,需缩小间隙;若转速始终偏低:可能是距离过近,探头被齿轮摩擦导致信号被干扰,需微调增大间隙。
合格标准:每转动一圈(磁钢经过探头一次),输出一次 “高电平→低电平" 的方波信号(如高电平 5V、低电平 0V,标准数字信号);
若无信号:先检查接线是否正确,再确认距离是否过远(如超过 5mm),逐步缩小间隙(从 5mm 调至 3mm),直至手动转动时能稳定输出方波;
若信号时有时无:可能是距离处于临界值(如接近 5mm 上限),或磁钢磁性减弱,需缩小间隙 1-2mm,或更换磁钢。
合格标准:方波占空比在 40%-60% 之间(无严重偏斜),转速显示偏差≤±1%(如设定 100rpm,显示 99-101rpm);
若占空比异常(如高电平仅 10%、低电平 90%):可能是距离过近,磁钢磁场过强导致信号饱和,可适当增大间隙(如从 2mm 调至 3mm);若转速显示稳定但无信号输出:需检查探头供电,而非距离问题。
三、特殊场景判断:应对 “间隙不均" 或 “环境干扰"
高温环境(如>80℃):探头或旋转部件可能因热胀冷缩导致间隙变小,需在常温安装时预留 0.2-0.3mm 的 “热胀间隙"(如原厂推荐 1mm,常温安装时调至 1.2mm);
高振动环境(如泵组、发动机):需将间隙调整至 “原厂范围中间值"(如推荐 1-5mm,调至 3mm),避免振动导致间隙忽大忽小,同时用支架固定探头电缆,减少振动干扰。
查手册:确认探头类型对应的原厂推荐感应距离范围;
静态测:用塞尺 / 卡尺校准停机状态下的物理间隙,确保在推荐范围内;
动态验:运行设备,用示波器 / 转速表观察信号(幅值、方波)和转速稳定性,微调至信号无失真、转速无波动。